在三国君王里,孙权给后人的印象较为模糊,《三国演义》对他的晚年着墨不多,历史上的孙权,晚年充满戏剧张力,值得大书特书,只可惜评价是负面的,是昏君+暴君的形象。
孙权最大的过失是废太子孙和一事。宠信小人吴壹、频频用兵海外等胡涂账还不算。公元229年,孙权称帝,立长子孙登为皇太子,当时孙权还有作为,以四位大臣的儿子为孙登的辅佐,这四个人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张昭的儿子张休、顾雍的儿子顾谭、陈武的儿子陈表,他们和孙登同进同出,同车同床,十分友好。此外,孙权又安排四位宾客,在孙登身边,谢景、范慎、刁玄、羊衜(同音,道)等四人都是名士。东宫号称人才济济。
为了磨练孙登,孙权迁都建业后,留下孙登镇守武昌,派“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帮助太子。孙登勤政爱民,声望很高,这么大好的人,却在三十三岁那年去世(公元241年)。他当了二十一年的太子,还没登位便与世长辞。当时孙权六十一岁,还活得好好的。
孙登一死,乱了孙权的接班大局,政局也随之混乱。
孙权心不甘情不愿的,改立孙和为太子。说心不甘情不愿,是因为依照排行,孙和受封为皇子,天经地义,可是孙权特别疼爱孙和的弟弟孙霸。皇位只有一个,怎么办呢?孙权只好封孙霸为鲁王,俸禄待遇比照皇太子,和孙和同住一宫。这项作法,引起群臣议论纷纷,孙权从善如流,让他们分居,各有各的僚属,于是后遗症更加严重,朝廷分成两派,明争暗斗,各护其主,更不乏从中挑拨,让两兄弟裂痕扩大的有心人士。
孙霸从败部逐步爬升,党羽不断在孙权面前中伤孙和,眼看渐渐占了上风,但可能太过嚣张,动作过于明目张胆,孙权虽然对孙和很感冒,但也对孙霸愈来愈反感,最后索性两边都不支持,废掉孙和,命令孙霸自尽,决定另立孙亮为太子。
皇太子宝座争夺战让孙权抓狂,变得敏感易怒,听不进任何劝谏。来劝孙权不要废太子的文武大臣,下场凄惨,陈正、陈象两位军官,全族被杀,朱据、屈晃两位大臣被杖打一百军棍。更遗憾的是,先前力挺孙和的超级战将陆逊,竟在孙权的诘问怀疑中怨愤至死。
孙霸的党羽,包括杨竺、全寄、吴安、孙奇等人,挑拨离间,法所难容,也纷纷被孙权杀害。两年后(公元252年),孙权终于死了,活了71岁。继位的孙亮只有10岁,无力掌控政局,那时孙吴的国势纷纷扰扰,乱七八糟,只能形容是:很乱!很乱!
其实早在孙登还是太子之时,因为自己母亲被废黜和自己身体常常感到不适的关系,他常想让出太子之位来。首先是孙权不答应,接着就是朝中但凡有点脑袋的大臣也不答应。因为无论从子嗣继承的传统还是孙登的品德能力来讲,他做太子是唯一人选。
皇帝老爸孙权生有七个儿子:长子孙登、次子孙虑、三子孙和、四子孙霸、五子孙奋、六子孙休和最小的儿子孙亮。帝王多子本是情理中事,孙权在立储君的问题上也算是一明君。早在221年时,孙权为吴王,就把孙登立为王太子。并且很注意对孙登的培养,精选师傅和宾友。诸葛恪、张休、顾谭和陈表号为“四友”,都是三国时的名臣代表,孙权把孙登交给这些人,显然是对孙登寄予了厚望。241年,孙登一死,对于孙吴政权来讲,这个损失是无法弥补的。而当时在东宫的这些人所代表的利益也让后来的孙和与孙霸的斗争更加激烈起来。
孙登在这些人的熏陶下,为人之表现与从政之态度颇具儒者气质。大量关于孙登的事实,完全可以证明他就是一位最佳的继嗣人选。陈寿后来在其传末评道:“孙登居心所存,足为茂德之美。”宋人叶适也指出:“孙登德兼于能,知人则哲,深达治要,临殁一疏,不论三代以前、三代以后,世子藩王之贤,少有及者,同时曹子桓、子建,何足道哉!”
但是,这样一个人却在父亲还很健康的情况下早早地离开了,他并没有继承大位,这是他自己的损失,也是孙吴百姓的损失,更是孙吴政权后来出现波折的导火索。
孙权的第三个儿子孙和在242年获得太子之位后,更是受到了连失二子的孙权的宠爱。正是基于此,他对孙和的培养绝不次于当初对孙登的培养。名儒阚泽就在这个时候出场了,他对太子孙和的教导可谓面面俱到,自己也是不遗余力:“教以书艺,好学下士,甚见称述。”
《吴书》上谈到孙和,说,“(孙和)好文学,善骑射,承师涉学,精识聪敏,尊敬师傅,爱好人物”。孙和被立为太子后,以阚泽为太傅,薛综为少傅,蔡颖、张纯、封俌、严维等名士为侍从。
这样的一群人在太子周围,自然会让以前跟着孙登的那些人聚拢过来。在这些人看来,孙和有能力,有品德,和当初的太子孙登不相上下,况且其所立符合了儒家的立长原则。当两位太子的力量组合到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让孙权不得不抽时间想上一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皇帝老爸请大家收藏:(m.xinqiaoxs.com)皇帝老爸新桥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