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也是出于对太子势力的忌惮,孙和被立为太子八个月后,孙权制造了一起事件,从此拉开了太子相争的帷幕。公元243年八月,孙权当着群臣的面封四子孙霸为鲁王,这其实并不算什么,但让众臣感到奇怪的是,孙权对这位鲁王宠爱备至,几乎比宠爱孙和有过之而无不及。
过不久,宫廷里便传出了孙和与孙霸不和的消息来。孙权知道后,大为恼火,下令以后两人不允许见面。他的命令并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因为在他的“帮助”下,孙霸的势力已经和孙和旗鼓相当了。两个人的斗争逐渐明显化,朝中大臣们自然也分成了两派。从而形成了太子党与鲁王党两大阵营,相互倾轧。
皇帝老爸孙权这个老人寿命非常之长,孙和与孙霸斗了八年,他居然还不死,但是,朝臣们的互相倾轧已经让他感觉到了朝堂危机。一次,他对亲信说:“兄弟不和睦,臣下又分成两派,事情不太好,万一发展到当初袁氏那样,就不好收拾了。”
他首先对朝臣们下手,先是对支持太子孙和的朝臣进行谴责、流放甚至诛杀,接着就对付孙霸集团中的大臣们。在经过了血腥屠戮后,两党斗争才算告一段落。最后,在250年,他废黜了孙和,又赐孙霸死,改立他最小的儿子孙亮为太子。要知道,当时他剩下的几个儿子里还有五子孙奋和六子孙休没死呢,但他却立了最小的孙亮。两年后,孙权终于归西,继位后的孙亮才十岁,愚蠢与否不得而知,但因为年幼而无知却是肯定的了。这样一个小皇帝最终把孙吴政权拖进了万丈深渊。
我们现在看那段历史,觉得很奇怪,孙权的七个儿子,其中两个是病死的,两个是被他杀的。这四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而最优秀的孙登之死对整个事件的影响是最大的。试想,如果他不死,以后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孙登在太子之位上长达二十一年,从未做出任何让孙权怀疑的事情来。这就足以说明,无论孙权以后会做出多么愚蠢的举动,也绝对不会废黜孙登。况且,孙登曾让过太子位,这就更加强了在孙权心里的好印象。
孙登死后,围绕着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嗣所展开的斗争,其持续时间之长、卷入人数之多、相互残害之烈、危害之重,在历史上实在找不出第二例来。孙权虽然暂时以断然之手段平息了“二宫之争”,但其遗患却已铸成。
十一皇帝老爸孙权壮士断腕英雄暮年
“生子当如孙仲谋。”作为东吴基业的继承者、鼎定者与开拓者,孙权一生确实无愧于英雄之名,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称赞他“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这样的称誉并不过分。
赤壁之战大败曹操、白衣渡江之战生擒关羽、夷陵之战力挫刘备,这样显赫的战绩足以力托起孙权“英雄”的称号。但是,古话就说“鲜克有终”,孙权似乎也不能例外,和许多雄才大略的皇帝一样(例如汉武帝),他的晚年似乎也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昏庸。对于这种昏庸,陈寿就作如此评价:“性多嫌忌,果于杀戮”,“谗说殄行,胤嗣废毙”,“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将东吴日后覆家亡国的责任追究到开国之君孙权身上,这样的见解既是大胆的,同时无疑也是深刻的。陈寿敢给孙权下这样狠的评语,自然有他的道理。
陈寿评语里所谓的“谗说殄行,胤嗣废毙”、“性多嫌忌,果于杀戮”等种种昏庸之举所指向的实际上是同一件事——孙权晚年的立嗣问题。
和“奸雄”的曹操一生育有25子相比,“英雄”孙权的后嗣实在少得可怜。从18岁执掌江东集团,到71岁去世,孙权总共只育有7子,从这种对比中可以看出孙权对女色并无多少兴趣,所以史书中有关于某某夫人因为美丽而得孙权宠幸之类的记载值得我们持保留态度。因为孙权多年不立皇后,所以诸子之中无嫡庶之分,只有长幼之别。孙权中前期立嗣,一贯遵循儒家传统的嫡长子制度。因无嫡庶之分,所以只以长幼为序。
建安二十五年,孙权受曹魏之封为吴王,随即立长子孙登为吴王太子。孙权称帝之后,王太子顺理成章升为皇太子。孙登在太子位共21年,于赤乌四年,先于孙权去世。
次子孙虑比孙登死得更早。赤乌五年正月,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正是在孙和的太子任上,出现了储嗣争斗的风波,这一争斗的另一主角是孙权的四子鲁王孙霸,因为这场政治争斗发生在东宫和鲁王宫之间,故而史称“二宫构争”。
史书把这场政治风波的直接责任人定为孙权,认为是孙权对孙霸不合适的宠爱导致了“二宫构争”。从表面上的记载来看,第二任太子孙和为人恭谦,“好学下士,甚见称述”,其身份和品行完全符合一个优秀储嗣的条件。但在立孙和为太子的同年八月,孙权又另立四子孙霸为鲁王(其余诸子均不立王),并对其“宠爱崇待,与和无殊”,以至于二宫之间,礼秩不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皇帝老爸请大家收藏:(m.xinqiaoxs.com)皇帝老爸新桥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